mbti人格测试双鱼座,MBTI测试

作者 | 程老师

编辑 | 曾老师

前言

MBTI其实火了一阵子了,只是一直没在意。

直至节前,西红柿姑娘认真诉说了她的困惑:

闲来无事,跟风做了个MBTI测试,结果是稀有的INTJ,测试结果推荐成为金融规划师。

一直对数字敏感,又自认擅长分析,这下互为验证,深信不疑。

她已经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:难怪目前的工作如此不顺,原来是跟性格不匹配,是不是真的要换个工作呢?

有点意思了。

一个被我们当做星座拿来调侃的工具,被这姑娘用了心,当了真。

不过,既然流行,总有原因。

大五人格肯定更精准,为什么不流行呢?

上个月,约一个老师讲人才测评,涉及大五人格,我其实顾虑重重。信度效度都有,可是乏味啊,想讲出风趣来,实在艰难呀。

MBTI为啥能火呢?个人分析:

直接分类,简单明快,契合了人类大脑的认知规律(就是懒)和喧嚣时代的某些心态(要合群)。

毕竟,谁都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尤其是年轻人。

当我们在MBTI来找到自己的“四字密语”,就有了一个社会标签,进而获得了身份认同。

过往有了合理的解释,未来看似也有了方向。

看来,什么东西想要流行,还得是通俗易懂啊。

/01/

一、什么是MBTI?

MBTI全称“迈尔斯-布里格斯类型指标”,是美国作家伊莎贝尔·布里格斯·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·库克·布里格斯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一种人格测试。

测试基础来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,荣格将人的性格类型分为“内向(I)-外向(E)”两种基本心态和“感觉(S)-直觉(N)”“思维(T)-情感(F)”四种功能。基于这三组对立维度,人的性格偏向可以组合成8种类型,迈尔斯母女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:“判断(J)-知觉(P)”,构成了16种类型,每种类型都用4个字母表示,比如INTJ或ENFP。

外向(E)和内向(I),对应我们的直观对外表现;

感觉(S)和直觉(N),对应我们自然留意的信息类型;

思考(T)和情感(F),主导我们如何做决定;

判断(J)和知觉(P),影响着我们做事的方式。

四个维度在每个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比重,不同的比重导致不同的表现,不同的组合带来不同的类型。

/02/

二、MBTI靠谱吗?

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。

为什么?因为很多公司在使用(作为选拔标准),因为很多年轻人在测试(试图定义自己)。

涉及到对人的评价和选拔,都应当慎重对待。

如果在这样的问题上选择缄默或放任,是一种不负责。

这可不像星座,看的热闹,并不当真。

因为我们知道,出生时辰和性格、运势、姻缘,其实没半毛钱关系。

早些年,MBTI在HR的圈子里引发过不小的争议。

我们视之为参考工具(甚至录用依据)的理论基础,经过实践检验了吗?

测试结果的信度(准不准?)和效度(有没有用?)可靠吗?

判断工具的有效性,先要从理论基础入手。

荣格是我非常欣赏的心理学家,但客观来说,其“心理类型说”并未经过实证检验,迈尔斯母女基于此编制的人格测验,难免有点“根基不稳”。

照猫(理论)画虎(现实),画(测验工具)再美观,也不是老虎。

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,来自测量工具。

从心理学上来讲,判断一个测验是否有效,需要考察两个指标:信度和效度。

信度就是测量身高的卷尺,不管今天测还是明天测,不管你来测还是我来测,不管中国测还是美国测,结果都一样。

MBTI就是信度较差的一把“尺子”,今天测可能是个ENTJ,过几天再测就是个INFP。

MBTI中有4个维度:外向(E)和内向(I);感觉(S)和直觉(N);思考(T)和情感(F);判断(J)和知觉(P)。

所有人,在每个维度上都是非此即彼,要么E,要么I,要么T,要么F。

一个人要么内向,要么外向,不能同时具备(其实也不绝对),这没问题。其他三个维度,就不能简单粗暴的使用二分法。

一个人智商很高(T)的同时,不能情商很高(F)吗?

你没见过思维缜密又爱憎分明的人吗?你没见过逻辑清晰又天性随意的人吗?

你或许偏好思考,毫不犹豫的勾选T,但你善于思考吗?

继续以思考(T)和情感(F)为例,甲智商很高,遇事善思考,情商也高,让他在T和F之间迫选会很痛苦。乙智商情商都很平庸,选择一样痛苦。丙的智商明显高于情商。甲乙丙最终可能都选择了T,看似没区别,实则不一样。

人格测验的题目,一般允许测试者精准表达自己的状态。

通常做法是,给出一句话(描述行为或感受),让你从“非常不同意”到“非常同意”中选择符合的程度。

MBTI也区分了程度,但在计分步骤上,每一个维度仍然“非此即彼”。西红柿姑娘选择的测试版本更是简洁,直接简化为二选一,结果更加绝对。

改动一两道题,或者手稍微抖一抖,结果就会不同。

人类的相似性,一定远远大于差异性。

全世界那么多人,怎么可能只分为16个类别呢?

一个测量光有信度是不够的,效度是考察测量工具的另一个关键指标。

简单说,测出来的东西有没有用?

可以分析性格吗?可以选拔人才吗?可以预测绩效吗?

某个理论说A推出B,结果A的测量工具果真可以测出B,这就是效度高。

理论正确的前提下,“尺子”越精准,效度越准确。

MBTI信度既然低,效度也就无从谈起。

我们要去评价一个人的时候,要牢记一个原则:如果不能测量,就不要去评价。

我拿一把有形的尺子,去测量这个人的身高,173cm,误差不会超出1cm,这个数字,是可以使用的。

我拿一把无形的“尺子”,去测量这个人的性格(人格),即便量表恰当,测量精确,效度也很少能达到90%(事实上,非常成熟的,久经考验的能力测验和评价中心也不过70%-80%)。

所以,不论是MBTI,还是DISC,还是大五,任何的人格测验都只能作为参考,任何一种类型的人,都有可能胜任任何一种职业。

所以,结论不言而喻。

/03/

三、结语

你平时看星座吗?你是水瓶,我是双鱼,细看此类文章(姻缘、运势、性格),字斟句酌间,是不是觉得字字入心,句句精准?

事实上,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抽象的、一般性的人格描述,并认为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,即使内容空洞,言之无物,这就是心理学中的“巴纳姆效应”。

MBTI的若干选择,都是基于自我认知,测试中不可避免地会加入一部分理想人格,让我们追溯过往,寻找价值,主动匹配。

“被描述”和“被解释”的力量也是惊人的,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,界限不断模糊。

MBTI可以用来了解自己,而非定义自己。

“我无法定义我自己,我是一个混合的糅杂的无法被条理化的个体,我做出的反应和发出的动作,都是基于具体的场景和当时的心情,即便你把我列举了几百上千条,依然无法窥探我人性中的幽微之处,也无法预测我在每一个场景里的实际反应。”

知行管理研究院 原创

作者:知行-程老师

编辑:知行-曾老师